对于资深球迷而言,想必都记得在我们初涉篮球世界之时,球星们所面临的伤病多为膝盖损伤、背部劳损、大腿肌肉拉伤,乃至更为严重的骨折,例如比尔·沃顿的舟状骨骨折、迈克尔·乔丹的脚部骨折、姚明的应力性骨折。然而,如今的NBA中,最为致命的伤病变成了跟腱撕裂,詹宁斯、鲁迪·盖伊、科比、约翰·沃尔、考辛斯、克莱·汤普森、杜兰特等人都曾遭受此痛。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在NBA早期,包括现在的CBA联赛,跟腱撕裂的发生率如此之低?

直观来看,90年代的比赛似乎更具对抗性。在2005年以前,NBA允许hand-check这种防守动作,球员可以在防守时肆无忌惮地拉扯对方,甚至像80年代末的“坏小子”活塞队那样直接抱摔对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数据显示,过去十年NBA的伤病系数达到了2.29,几乎是90年代1.13的两倍还多(这个数据是基于球员受伤情况及缺席比赛场次计算得出)。按照常理推断,现在比赛的判罚更加宽松,医疗技术更加先进,球员的训练方式更加科学,饮食与保健也更为合理,加上三分球的流行减少了身体接触,球员受伤的概率应当降低才是。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原因之一在于2005年取消了“hand-check”规则。在原有的“hand-check”防守体系中,防守者可以借助手、臂乃至身体来干扰对手的运球、传球和投篮,这使得比赛经常陷入僵持状态,节奏变得异常缓慢。随着比赛回合数减少,球员们的跑动机会也随之降低。因此,尽管九十年代的比赛对抗激烈,但从长远来看,球员们所承受的身体消耗实际上远小于当今的比赛环境。那时的高强度对抗仿佛是慢镜头中的激烈舞蹈,而如今的快速攻防转换则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

展开全文

实际上,hand-check规则对于进攻球员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过去,防守者可以利用手臂或身体紧贴进攻者,这样一来,当进攻者试图突破或摔倒时,防守者的身体就成为了一道屏障,起到了缓冲效果。那个年代的比赛如同一场场激烈的肉搏战,球员们必须依靠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与对手抗衡,因此背伤、腿筋拉伤、腹股沟损伤便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创伤。

然而,如今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学医的朋友应该明白,韧带撕裂和跟腱断裂往往源于长期过度使用,而非瞬间碰撞。在当今的小球时代,由于缺乏身体接触带来的缓冲,进攻者在突破、变向、冲刺和落地时只能依赖膝盖和脚踝。加之比赛节奏加快,球员的跑动距离大幅增加,短期内或许看不出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关节软骨和韧带的磨损逐渐累积,最终可能在一次简单的运球变向或抢篮板落地时导致严重的跟腱断裂。科比、杜兰特、克莱·汤普森等巨星的遭遇便是明证。与九十年代相比,这更像是慢性积累的“魔法伤害”,悄然侵蚀着运动员的身体。

CBA联赛中也有几例跟腱伤病的典型案例,比如易建联和胡金秋,而丁彦雨航的膝盖肌腱损伤也与此类似。不过,总体而言,CBA中的这类伤病发生率远低于NBA。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CBA的赛季赛程较短。从最初的28场常规赛,逐步增加到现在的46场。季后赛的安排也相对紧凑:首轮采用三局两胜制,次轮和半决赛则为五局三胜制。因此,比赛密度较高,有时CBA球队甚至需要在两天内连续作战,有时则是四天一战。这种高频率的比赛虽然给球员带来了极大的体能挑战,但也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恢复。相比之下,易建联、胡金秋和丁彦雨航这些运动员,在CBA和国家队之间频繁奔波,几乎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身体疲劳累积,肌肉和关节得不到充分的修复,从而大大增加了受伤的风险。这就好比一辆车,如果一直高速行驶而不及时保养,最终难免会出故障。

此外,CBA同样默许某种程度的手部接触,即防守球员可以触及进攻球员的身体,但仅限于胸部以下。尽管CBA的比赛强度不及NBA,但在防守上的激烈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球员们的防守技巧相对单一,当常规的防守手段难以奏效时,他们往往倾向于采取更为粗暴的方式,比如直接用手拉拽对方。此外,裁判的宽容也在助长这种风气,一旦某些小动作未被及时判罚,球员们便会心存侥幸,继续沿用这些不规范的防守手法。如此一来,CBA的防守风格便与NBA七八十年代的情形颇为相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德国7比1巴西|2010 世界杯|MPM-DPM三部曲世界杯策略分析站|mpmdpmtrilog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